汉中

当前选择:汉中

当前位置: 汉中学大教育 > 汉中资讯 > 汉中

学习的自主性不是逼出来的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0-31 21:14:37

作为当代正在茁壮成长的一代新青年,在学校里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好好学习,说道学习呢,我们要有自主性,下面跟大家浅谈的是学习的自主性不是逼出来的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能作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其实质是突出强调了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真正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课堂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实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与否、态度端正与否和方法得当与否等,都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新时期学校大力开展自主性学习,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整个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学校大力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现代学校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育是由外至内的过程,自我教育则是由内至外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论基于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而着重改革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论则基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着重改善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天地,在教学活动中不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而倡导的素质教育、终生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的教育思想对传统教学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两个方面)。

2、新时期基础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必须树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性学习就是新的学习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其不仅在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等素质上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解决了学生终生再学习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素质教育、终生教育思想。

3、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实行流动学习群体(非固定班),已经成为近年来欧美许多国家普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许多的教改实践也都证明,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主学习方式的教育效益,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二)符合新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

1、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便成为他的主要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并显示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求知意识强。小学生心理发展很快,特别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很快,他们对新接触的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二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能服从教师和集体的要求,比较容易形成习惯。三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意志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都有所发展。小学生开始自己给自己提出行动的目的和要求,并去实施它。

2、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较强的可塑性使学生不仅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形成习惯。一定的自控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保证。自主性学习,符合新时期广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措施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开展学校自主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现必须从整体上加以思考,既要综合考虑其外因(包括学校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课程结构等因素),更要综合考虑其内因(包括学生学习价值观、主体作用和身心素质等因素)。围绕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结合,下面对如何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开展个性化教育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个性化教育是为了适应个性良性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天赋、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进行的教育教学形式。是以发展学生优良素质,形成独特个性为根本目标,重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好学、要学的良好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个原动力,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评价和调节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个性化教育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读书和实践,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成就,或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检索、分析、摘取、积累信息资料,去接触自己感兴趣、有争议的问题,去浏览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书刊,扩大知识面,加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自我培养,自我探索中,按照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去组织学习,从而体现学习个性。如果学习个性表现越丰富、越彻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就越具有超常的创造性。

(二)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实施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具体知识。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感兴趣,觉得需要它,即使不教他,他自己也会去学习,这就是学习的动力。而一门课,学生觉得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勉强去死记硬背,这就是彻底的失败。课程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人入胜,教师当然要掌握大量的资料,了解所教内容的有关知识及其对社会的功用与影响,然后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领会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这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的学科是敞开的,还存在着无数未解决的问题,等待后人去钻研、去解决。决不能把一门课程讲得自圆其说,天衣无缝,似乎所有问题都已澄清、到此为止,以示科学的完善、教师的高明。这恰恰是堵住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从而激发起钻研的兴趣。学习需要激情,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2、采取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渗透性和相融性,使研究成果不再是在单一学科中就可取得,而需要多个学科、多种思想的交叉和综合运用。因此学生必需善于开放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开放性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讨论、辩论等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我教你学”,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而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课堂不能成为死气沉沉的教师“一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去处理不同的意见,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国外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分为三种程度,第一种程度是获得、接受、领会并记住信息,把掌握知识,非智力活动停留在记忆水平上,这是一种初级智力水平的掌握知识。第二种程度是经过思维加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具有模仿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即理解水平上的掌握知识。第三种程度是富于创造性活动,即在新的条件和情境中独立灵活地解决问题,这是在更高智力水平上即创造思维水平上掌握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是达到第一种和第二种程度。自主性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习智能,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应具有较高的智力活动过程,来发展学生智能,实现第三种程度的目的。学生自主一开始就要把学习与创新结合在一起,带着创新的任务或目标来学习,根据创新任务的需要边创新边学习一定的课程或自学一定的书目与参考资料,在学习中完成创新任务,拿出创新成果。从而学生在进行知识交流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自主学习的质变阶段,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层次。创新意识 “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安排、问题提出的角度、练习题的题型等,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不要被教师的思维所束缚,要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自主学习是创造性学习。它把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学习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学习过程是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显然,自主学习的目标指向是为了创造去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塑造其开拓素养。

2、自主与创新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高科技、高情感时代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江总书记说过: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杰出人才的创新能力开辟着人类的未来,个体的创新能力创造着个体的未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永远向上。

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一个人对愿望和要求的感受。成功的体验将会促发一个人永远向上。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应该这样认为,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而要使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就在于教师的创造。

我在杂志上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青年女教师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快结束时,班上有一个女生,每次上课举手都很积极,可是一站起来便不知所云,在众目睽睽之下,很是尴尬,渐渐地她不再举手了,教师也淡忘了。一次,这位学生做完作业趴在桌上休息,教师走过去问她:“上课请你回答问题,你是听不懂?还是听懂了说不出呢?”(该生低头不语)。“好,咱俩说悄悄话,以后听懂了就举左手,听懂又会说了就举右手,你一举右手我就请你,好吗?”师生之间感情沟通了,形成了默契。谁知刚一下课,这位学生就走到前面对老师说:“谢谢您”,两行热泪直流。当天晚上,教师在自己日记本上反思:“真没有想到我的一时疏忽竟造成她如此大的心灵创伤。”此后,这位学生一举右手,老师便请她发言,终于她一次又一次地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在群体之中,而且自信心大大地提高,后来成为了一名很出色的学生。反过来想,如果按原来的情形一直发展下去,数学老师不请她,语文老师不招呼她,自然老师不看她……六年中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她怎能成为一个具有竞争能力、创新意识的新一代接班人?不要让学生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的无能,要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教育中的原则。

(五)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一一的讲给学生听,且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将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要把事物中共有的、类似的、关键的地方讲清楚,并引申开来,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大力开展自主性学习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一个“区别”,即自主性学习与通常所谓的自学的区别。这是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认识前提。

“自主性学习”在字面上很容易被理解为“自学”,于是,有的教师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全面否定课堂教学的作用,从而彻底脱离教师、采取课上课下让学生完全自学的方式,认为这样才是对学习自主性的最大发挥。其实不然,自主性学习本身并不等同于自学,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首先,从性质上讲,前者代表的是一种学习观念,是一种抽象的学习指导思想,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如参与式教学模式)来实现,而后者则代表的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操作方法,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从含义上讲,前者不仅包含学生对待“学”的态度,而且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对待“教”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后者仅仅包含学生对待“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既可能是积极主动的,也可能是消极被动的;最后,从涉及的操作主体来讲,前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以学生为主,而后者只涉及学生一个主体。

因此,如果不能首先明确这个认识,错误地把自主性学习等同于自学来看待,导致难以形成自主性学习观念,更谈不上认识到其开展的意义,也将制约其优势的发挥,最终扼杀自主性学习这一“新生儿”,使其难以在教育中真正开展起来。

(二)认清一个“关系”,即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这是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思想保证。

1、从当前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面看,教学的问题,课改的问题,说到底实质上还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是以谁为主体的问题。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的错位和倒置,才致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了不应有的压抑,并进而影响到了他们主体发展性健康人格的建构和形成。

2、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这个“合作者”意味深长。新的教学观教师不是主宰,不是裁判,而是班级群体中平等的一员,“平等”的含义,是人格上的平等,价值上的平等,所以有的学者把教师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提倡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氛围中教师的情绪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约有75%的时间是在课堂内度过的,如果课堂气氛是民主和谐的,对其一生将有多大的影响!可以说,今日课堂的民主,将换来以后的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我曾经看到这样一节课。一位青年教师给一年级学生上数学课,内容是“10的认识”。教师板书,在“日”字格里写了一个“10”,谁知刚写完,底下有的学生就大声说:“老师,您这个1写得不好,还要斜一点儿。”老师回头看了看学生们,马上问大家:“允许我再写一遍吗?”大家说:“可以。”老师又工整地写10,刚写完“1”时,学生们如释重负地喊起来:“好多了!”老师笑嘻嘻地回头说:“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好!现在我们每人写一个10,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写的还好!”全体学生都认真地练习写“10”,力争超过老师。在这种民主、和谐而又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怎能不感到学习的乐趣呢?教师确实是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同时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是新型教学观的缩影。

主体意识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

3、开展自主性学习,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教”的指导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育对象,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充足的权利,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参与教师的教学设计。

只有认清这个“关系”,才能避免在开展自主性学习时走向两个错误极端:一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呆板、强制性地单向灌输式教学;二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排斥课堂教学、无组织无纪律地自由放任学习。

(三)搞好一个“保障”,即良好的自主性学习的外部环境。这是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物质保证。

开展自主性学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必不可少。首先要有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有发达的知识信息网络,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最后,具有积极向上的氛围、宽松怡人的学习场所(宿舍、图书馆、各类学习室等),同样不可或缺。

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的创造活动。所以,它不但使师生的生命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也使过程本身充满生命气息,它不仅能够成全学生生命整体发展,而且也能使教师获得生命满足。

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需要、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结果,对学校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学习的自主性不是逼出来的的内容就是上面的这些了,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多多的关注我们学大教育,我们将会为大家献上更多精彩的文章。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