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

当前选择:汉中

当前位置: 汉中学大教育 > 汉中资讯 > 汉中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0-30 21:24:11

民主与专制是我们学习西方历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特别是在我们初中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大家去学习这些知识可能是有些困难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让我们大家去了解这些知识,接下来学大教育的专家们就为我们同学们带来了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英国内战中议会与查理一世的斗争;护国政体时期克伦威尔与议会的矛盾;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较量的结果是议会权力超越王权,王权受到限制,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人教社高中新教材(必修I)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已有一定的介绍。两者内容略有重复,但是侧重点不同,前者以“制度”为中心,后者则侧重于“较量”。

第一目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本目主要介绍了英国内战期间议会反对查理一世的斗争,包括英国内战和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两个问题。

英国内战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1642~1646年,第二次在1648年。第一次内战爆发的标志是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战争。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640年,标志是议会的召开。第一次内战的经过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第二次内战则可以一语带过。内战爆发后,英国从地域上看分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一是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这里是王党的势力范围;一是包括伦敦在内的东南部地区,这里为议会控制。王党势力主要包括旧贵族、官僚、国教教士中的保王派等,由于他们头戴假发、身佩长剑,所以被称为“骑士党”。以议会为首的革命阵营,主要成员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大多数农民及城市贫民,因他们不配戴假发,故被称为“圆颅党”。

从开战时的双方客观条件来看,议会占有优势。议会占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地区,拥有稳定的赋税收入;王党占领的地域比较贫瘠,军队供应全靠王室收入、大封建主的捐赠以及向地方勒索的捐献,财源有限。但是,战争初期,议会军队却屡战屡败。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教材上介绍了两个原因:内部思想分歧,军事指挥不利。这两个原因中,最根本的是内部思想分歧。内战初期,在议会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尤其是议会军的高级将领中,君权神圣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与王党交战的时候,他们也一直以君主的臣属自居。比如议会军高级将领曼彻斯特认为:“如果我们把国王打败99次,他仍然是国王,在他之后,他的子孙也仍然是国王。但是如果国王哪怕只是把我们打败了一次,我们将统统被绞死,我们的子孙将变为奴隶。”至于议会军的总司令埃塞克斯,历史学家麦考利对他评论道:“他是一个老实人,但绝对不是一个重于议会利益的人。在世界上他最害怕的事情,除了打败之外,就莫过于大胜了。”在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大家从这两段材料中能够得到哪些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主要有三点:议会内部思想分歧决定了军事指挥犹豫不决;战争初期失败主要是由于议会存在妥协思想;封建思想的大量残存既是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的表现,也是反复较量的原因。

面对残酷的现实,议会和军队中一些立场坚定、头脑清楚的领导人认识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军队的战斗力。1645年底至1646年初,议会先后通过了改组军队的两个法案。一是《自抑法》,要求两院议员担任军事将领职务者,必须在40天内辞去军职,这实际上是清除主张同王党妥协的艾塞克斯和曼彻斯特等军事领导人。一是《新模范军法案》,规定要建立一支2.2万人的军队,每月由固定的国家预算支出4.5万英镑作为军费;建立统一的指挥部,统一军服、军纪等。新模范军是英国开始建立的正规军。新模范军主要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费尔法克斯、克伦威尔等人为指挥官。新模范军大部分笃信清教,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憎恨封建制度,忠于议会事业。克伦威尔在组建军队时,“特别注意细心地去挑选那些信仰宗教的人参加他的部队,这些人比普通的士兵具有更高的认识……他们不是为了钱,而是把公共的幸福当做他们的目标,他们在作战中表现得更为勇敢。”“他的军队的威力既不在于它的人数,也不在于它的纪律,而是士兵们在宗教上的万众一心,在战场上的勇往直前。”新模范军的组建使得战争局势急转直下。1645年6月,双方在纳西比展开了决战,王军几乎全军覆没。1646年,查理一世成为阶下囚。

第一次内战结束了,资产阶级议会同封建王权的矛盾暂时缓和,革命阵营内部的三个派别之间的矛盾又紧张起来。这三个派别分别是代表上层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长老派、代表中等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等独立派、代表小资产阶级和下层群众的平等派。长老派力图使革命就此止步,他们频繁地与已经成为俘虏的查理一世进行谈判,商讨妥协条件,主张建立立宪君主制。独立派控制军队,认为革命尚未成功,斗争不应停止。平等派则主张将革命进行到底,提出废除封建义务、实行普选权等要求,平等派的主张受到了军队中的下层士兵的广泛欢迎。就在革命阵营内部出现纷争之时,查理一世乘机逃跑,发动第二次内战。大敌当头,革命阵营很快团结起来,再次取得胜利,俘虏查理一世。

内战结束后,如何处置国王就成为全国瞩目的重大问题。议会成立最高法庭,对查理一世进行审判,并最终判处死刑。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处决。1649年5月,议会通过一个文件,宣布英国为共和国。文件明确指出:“英国的人民的所有隶属于它的领土和地区上的人民,都是并将由此构成、缔造、建立和团结成为一个共和国和自由邦,都将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所任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所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在英吉利共和国,掌握实权的是独立派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其代表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克伦威尔。

第二目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本目主要介绍了克伦威尔在英国实施护国公统治的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护国公统治的背景、护国公统治的性质、护国公统治的结果。

第一个问题:护国公统治的背景。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后,主要面临着三种势力的反抗:王党势力随时准备卷土重来;下层人民的反抗风起云涌;爱尔兰人揭竿而起,反抗殖民统治。为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克伦威尔采取了强有力的专政措施。正如马克思所言:“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国家机构都需要专政,并且需要强有力的专政。”1649年5月,克伦威尔派兵镇压了平等派士兵的起义,受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热烈欢迎。莫尔顿说:“扑灭平等派表明克伦威尔是保护财产、维护秩序的人。”1649年8月,为征服爱尔兰,并消灭逃窜到爱尔兰的王党分子,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大获全胜。克伦威尔将爱尔兰的大部分土地分给军队的军官、士兵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许多士兵因为在这次战争中获得土地而丧失了革命精神,他们不愿意把革命进行下去,而希望出现一个强大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来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这就为日后军事独裁的出现造成了一大批支持者。

第二个问题:护国公统治的性质。要建立独裁统治,首先要除掉象征民主共和的议会。1652年,克伦威尔利用一些议员贪污、腐化问题,指责议会说:“因为议员们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不对任何人负责,在他们之上没有更高的或者平行的权力审查和指导他们的行动,他们才能够把自己放在争议、法律和慎思的范围之外。因此,必须建立起具有更高的权力和地位的政权,以克服这些弊端,把事情管理好。”1653年4月,克伦威尔带兵强行驱散议会。1653年12月,在高级军官和大资产阶级的拥护下,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英国进入护国政体时期。

护国公终身任职,有权指定继承人。护国公与议会共同拥有立法权,而且议会通过的法律必须经护国公认可才能生效;护国公和国务会议共同拥有行政权,但国务会议成员由护国公任命;护国公与议会共同掌握军队,但护国公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因此,护国公实际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军事权于一身,是无冕之王。

那么,护国公政体的性质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专制制度。在此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诉求就是反对专制统治。早在内战爆发前夕,一位名叫勒德洛的圆颅党军官就曾经指出:“我们同保王派的分歧所在,是国王应该像神一样实行统治,全国人民像野兽一样受到强制;还是人民应该受到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统治,并生活在根据他们的遗愿而产生的政府之下。”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十余年之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而要选择专制统治呢?首先,这是形势所然。当时英国国内形势动荡不安,王党分子复辟活动猖獗,下层人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稳定秩序、保护财产,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其次,这种专制政体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专政,专政的对象是王党分子和下层人民。克伦威尔本人认为:“当继续供应时,人民宁可需要他们的安全而不是他们的热情,他们需要真正的保障而不是政府的形式。”他不止一次地声称他的政府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的利益”,但是为了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政府并不一定由人民来统治,“这就是问题症结所在,为他们谋幸福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意味着必须使他们喜欢。”在护国公统治时期,克伦威尔严厉镇压王党分子的反叛,加紧争夺海外商业霸权,受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最后,革命从来就没有一步到位的,在特定的情形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选择了专制政体;但是,从长远来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应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第三个问题:护国公统治的结果。首先,护国公统治有效地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次,护国公统治的确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断地对外扩张给国家财政带来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克伦威尔统治的基础是常年战争而形成的赫赫军功和个人威望,而这些是无法为他的继承人所继承的,这就使得护国公统治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其子理查德继承了护国公之位。理查德并不具备其父的威望,高级军官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企图利用议会来对抗高级军官,却在高级军官的压力下被迫宣布解散议会,不久又放弃了护国公称号。而高级军官们互相之间也是争权夺利,无人能独掌大权。英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此感到严重不满,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同流亡海外的查理二世进行谈判。1660年4月,查理二世宣布:大赦革命的参加者,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变动革命时期发生的财产变化,等等。1660年5月,查理二世回到英国登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旧王朝的复辟是一种妥协,是在承认革命基本成果的基础上恢复王位,并非完全回到旧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去。

第三目 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

本目主要介绍了查理二世的内外政策、议会限制封建专制的斗争、光荣革命三个内容。

查理二世成为国王后,时刻想着恢复革命以前的专制主义统治,但查理二世自知是议会许可的国王,既容易被召集来,也一样容易被罢免。因此,查理二世时期的政策出现了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在经济上照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宗教上实行反攻倒算的政策。对于学生来讲,如何理解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社会的性质是一个难点。历史学家J.K.琼斯认为:查理二世一身二任,同时是“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的继承人”。应该说,这时期英国政治制度同时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特点,其发展趋势也绝非只有倒退,而是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具有“退一步、进两步”的特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大。1679年,议会通过了一个重要法案──《人身保护法》。法案规定:对每个被捕的人,应该事先宣布其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即进行审讯。这个法案对限制专制统治者的胡作非为和任意迫害起到了积极作用。查理二世曾对一个议员在议会辩论中的发言非常不满,他又不敢公开逮捕这个人,只好雇了一个刺客去撕裂了这个人的鼻子。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其弟詹姆士二世继承王位。这个天主教徒上台后,恢复专制统治的劲头较查理二世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任命天主教徒担任军职、主教、参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机构,企图恢复天主教在全国的统治。英国自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就一直有着反天主教的传统,并一直推行着反对天主教的法律。詹姆士二世的政策自然引起了英国民众的强烈反对。更为重要的是,宗教改革以来,天主教的地产全部被没收,一部分赠给了官吏、贵族,大部分卖给了资产阶级、商人和富裕农民。他们担心天主教一旦恢复,自己的地产将要得而复失。因此他们联合起来反对詹姆士二世。最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寄望于未来,盼望没有儿子的、年已56岁詹姆士二世早点病故,好将王位传给他的女儿、远嫁到荷兰的新教徒玛丽。但是,1688年6月,王后为詹姆士二世生下了一个儿子。面对严峻的局面,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仓促决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武装干涉英国,盼望他前来保护英国人民的“宗教、自由和财产”。1668年11月,威廉率大军在英国登陆,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逃到法国。这就是“光荣革命”。史学界对“光荣革命”的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趋势是肯定“光荣革命”。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光荣革命”。

最后,建议教师围绕“较量”两字对本课作一个总结,如民主和专制为什么要较量?民主和专制为什么要反复较量?民主与专制的较量的结果是什么?以对全课的知识作一总结,并把学生的认识引升到新的层次。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相关知识已经详细的告诉给我们的同学们了,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认真的去了解这些知识,同学们努力吧。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