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游褒禅山记的课后练习题,总共有三大道题。其一是对诗人写游褒禅山记时用的手法的考察;其二是对文章中一词多义的考察;其三是对诗人求思看法的理解。每道题的答案都不是能够上来就答的。现在分享一份游褒禅山记课后题答案,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游褒禅山记。
【课后题答案】
1、这篇文章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试仿照表中第1、4段的形式,填出第2段的记叙与第3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语句,以及第3段的结论,然后背诵第2、3两段。
参考答案:
第2段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3段
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论:要有志,尽吾志。
2、下列各组相同词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参考答案:
道
a、道:名词,道路。
b、道:动词,说。
c、道:名词,规律,方法。
由
a、由:名词,原由,原因。
b、由:介词,从。
文
a、文:文字。
b、文:刻花纹或文字。
至
a、至:到,到达。
b、至:达到极点的。
c、至:与“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
3、课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论,陈述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
游褒禅山记课后题答案已经分享完了。它是学大老师总结的比较标准的课后题答案。在这小编要说的是希望同学们拓展自己的思路好好的回答游褒禅山记的课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