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

当前选择:汉中

当前位置: 汉中学大教育 > 汉中资讯 > 汉中

洋思中学教学理念解读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5-27 16:19:32

相信每一位读者对于洋思中学这个学校的名字都不陌生。它是我国最优秀的几所中学之一。独特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今天小编编辑了洋思中学教学理念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个学校!

洋思中学教学理念解读

秘诀之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学习洋思的关键

洋思的教学模式采取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1)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思维到实践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精心的准备上,体现在简而精、通俗易懂的语言上,体现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的演示上,体现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精锐的目光上,体现在耐心的巡视指导上,体现在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3)当堂训练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解决所学的问题,不留死角,一直处于主动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体验的学习的乐趣。

秘诀之二: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复习课,也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如复习一个单元,可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看书、复习、质疑问难;第二课时,让学生综合练习,力求达到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当堂强化训练。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地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

1、“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2、在“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3、“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秘诀之三: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影幕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注意三点:(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3)教的方式即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五分钟,就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洲练。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秘诀之四: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

洋思中学以普通的办学条件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就,吸引了无数教育同行的目光。有人凭直觉总结说:洋思中学是以三个“三流”赢来一个“一流”,难能可贵。

洋思中学的教师学历不高,甚至偏低。按照一般的观点,即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来看,他们确实够不上一流。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不在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教师的另类素质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在洋思中学,这种能力得到了特别的强化。该校校长蔡林森认为: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决不是教师教出来、逼出来的,而是靠他们自己学出来的;课堂教学怎么叫做是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教师讲完了、讲清了就行,只有学生学会了,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洋思中学,教师备课不能只备怎样教、怎样讲,而是要具备学生怎样学习--把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备课的重点。按规定如果教师备课达不到这个要求,就是不合格,要推倒重来。

蔡校长的以学为本的思想,引起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基本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根据蔡校长的介绍,他所满意的效果好的课,教师一般只讲7、8分钟,而学生学习活动时的时间要达到35分钟以上。从我们考察的3堂课来看,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而是“满堂学”,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紧张智力活动的时间也都能达到35分钟以上。

洋思中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这么少,也许是引起异义的焦点之一。学生遇到了困难,产生了疑问,是老师直接讲给他听好、还是让他自己动一番脑子好?洋思中学摒弃了“以教为本”的思想,就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也启发学生自己动一番脑子,所以把教师讲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师讲的时间少,学生学的时间不然会多;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并不简单地划分时间,更注重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这一点,蔡校长本人正在进行精细的研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而洋思中学把学生的学放到课堂教学的首位,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点拨,使他们能够认真地学、有效地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同时学会了学习。教学过程中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但可惜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与这种教育的基本事实相去甚远。把学生仅仅看作教育的对象和灌装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经过代代传习,已经形成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经验系统。许多教师教学改革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他们的全面素质(包括教学组织能力)也并不比洋思中学的教师落后,但他们的改革却步履维艰,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已有经验系统在起作用。

秘诀之五:教好“难教”的学生谈何容易?

为了教好“难教”的学生,洋思中学每周都搞“三清”运动。所谓“三清”,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做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只有每堂课都力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当堂完成作业,那“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日日清不了,每天留下的问题积重难返,仿佛“阴天拖稻草”越拖越重,那样“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当堂清不了的学生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帮助他(她)过关。一次“清”不了,就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再由老师帮助他(她)“清”。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体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南京来的一名学生,有一次周末该清的内容未清,按规定不能回家,但是因为想家,加之父母求情,班主任还是同意他回去了。蔡林森知道后,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家长:洋思不是保险箱,如果不能做到“周周清”,就不能保证有进步。家长听了还是把孩子送回了学校,直到完成“周周清”的任务。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现在,需要周未留下来“清”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秘诀之六:从“最后一名”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读书的学生,除了施教区外,大多是所谓“难教”和“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一是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二是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使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流传着许多“教不好的学生”被“教好”的故事。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两打”——打游戏机、打架。转进洋思一个月后,恶习全改掉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的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1分。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

秘诀之七:课堂怎样教

到过洋思的人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所谓“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看上去简简单单的8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深刻无比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洋思人看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先学后教,播下了智慧和希望。”

秘诀之八: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采访中,从我们所听到、看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是这么做的——在每周初,备课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一起集体备课。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等等,也是教师集体备课必须研究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秘诀之九: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一样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深挖恫”——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成了“听众”、“哑巴”。蔡林森说,其实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体会了。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几乎成了“哑巴”。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因此有人错误地认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洋思的课堂吧。开始上课了,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 怎样教? 其中奥妙无穷。“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此,蔡林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的“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秘诀之十:“兵”教“兵”

在洋思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救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学教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秘诀之十一: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做。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做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这是一堂化学课。教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教师问:“为什么在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质’? 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四个字确实不能少吗?”课堂上讨论声顿起:有的说,“在KN03的饱和溶液中加NaCl”;有的说,在KN03的饱和溶液中加KMnO4或者CuS04”。教师因势利导:“下面就请你们做实验,注意要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想法。”话音刚落,学生就分别选出他们所需要的药品来实验。这个环节,学生感悟良多: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词才能理解透彻;设想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要选用能使实验出现明显现象的药品。同时,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多种设计,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自学——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洋思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劲。洋思的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考入了某重点中学。刚进校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后来生病住院一段时间,由于在洋思养成的良好自学习惯,在投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学,不仅跟上了教学进度,而且在康复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秘诀之十二: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

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老师讲了几分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学得都特别紧张。让学生课堂学得紧张,恰恰是详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玄机”之一。蔡林森将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七能”,即: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仔细思量洋思的课堂,我们发现学生真的都像考试、竞赛一样紧张。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老师上课布置过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洋思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课堂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学生们说,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是啊,通过紧张自主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了学习问题,养成了有效甚至是高效学习的习惯,他们能不快乐吗?!这是“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激发活力,活力带动效率”呀!蔡林森说:自主学习是学习,不是玩耍;越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就越是要每节课都像考试、竞赛一样;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紧张”是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以上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请各位老师尊重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把教学落到实处,向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这四十五分钟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洋思中学成熟的教学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就用呢?

秘诀之十三:学什么,考什么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测,但目前的各种考试已偏向偏、难、怪,学生把课本内容学完后,出的试题却是从资料或网上找的,难度大,内容与课本脱离,学生拿到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成绩太差,失去学习的信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却认为这样考是适应目前的中考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中考的内容是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命题的,不是无目的的图轻省找一套题就考的,既然中考试题在教学大纲范围内,那么我们就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给学生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学后我们就考什么,这样教有目的,学有目的,考有目的,考试真正起到检测学生学习内容的作用。使教、学、考的内容一致,真正作到学什么,考什么。

秘诀之十四:把“包”字请进学校

1982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莫大的启发。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包”字请进学校,要求各科老师都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质量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

秘诀之十五: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

“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是蔡林森始终坚持的用人之道。洋思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因为没有一个课上得好、上得有特色的教导主任,致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蔡林森认识到,要使学校教学工作上高水平、出高质量,就必须不拘一格,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

秘诀之十六: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评定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以上就是关于洋思中学教学理念解读的全部内容了,小编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收获,将这些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